为何偏爱教师职业?公办中小学任教毕业生85%对工作满意,学历上移现象显现
摘要: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教师队伍。2023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其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量均比往年有所增加。
选择回到老家当老师,首先是因为自己读的是师范类专业,成为一名教师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其次,也是受到家人态度的影响,家人比较希望我在身边,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另外,我在关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竞争情况时发现,老家的教师考试招聘人数有明显优势,所以就把找工作重心放在了考回老家当老师。”已经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张华(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毕业生正在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力军”。据《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下称“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小学教育”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职业类。
“教师一直都是热门就业岗位,这与教师岗位的稳定性、受尊重程度、假期多有一定的关联性,大量本科生倾向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属于正常求职追求。从未来教师的需求来分析,剔除近年来提升师资水平、对学历上移刚性需求外,受人口出生率、基础教育数量下降的影响,教师的需求会趋向减少的状态,甚至部分地区会出现教师队伍优化减员的现象,建议不要内卷或扎堆考编入教,尤其是教师队伍饱和、人口增长趋势关键变量地区。”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校毕业生成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生力军”
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教师队伍。2023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其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量均比往年有所增加。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正在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力军”。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小学教育”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职业类。2023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岗位的比例为9.0%,与2022届的8.5%相比增加了0.5个百分点。
“首先,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增加,教育行业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其次,教育行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合理的薪酬待遇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使得许多应届毕业生将其视为就业的首选。此外,一些本科毕业生可能出于个人兴趣、职业规划或家庭因素考虑,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或与从教群体的就业幸福感较高有关。
麦可思研究发现,在公办中小学从教(即从事“中小学教育”类职业,下同)的应届本科生其就业满意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具体来看,2023届从教本科生就业满意度达到85%,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的78%高出7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办学校通常提供更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路径。教师职业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尊重和认同,这可能提高了就业满意度。公办学校可能提供更完善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退休金等。学校环境相对单纯,工作压力可能相对较小,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
中小学教师学历上移
张华表示,担任“人类灵魂工程师”并不容易。一方面,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需要时间适应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本科的学历让他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一定压力。
“近几年的教师考试中,市区岗位一般要求硕士学历,留给本科生的岗位相对较少,我能刚好‘上岸’也是运气。”张华表示,他已经在备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想要提升一下学历。
就业蓝皮书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的学历上移现象。以小学教师队伍为例,更新至2022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任教师占比从2018年的1.1%上升至2022年的2.1%,五年内翻了近一倍;其中,东部地区小学教育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在2022年为3.3%,明显高于非东部地区在2022年的1.4%;小学教育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占比最高的前5个省份依次为北京(12.9%)、上海(10.8%)、天津(8.5%)、辽宁(4.0%)、江苏(3.9%)。
“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明显学历上移现象与当下的就业形势有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许多毕业生愿意选择更高学历的教师职业,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此外,一些地区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也促进了教师学历的提高。这一现象受到政策、教育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麦可思研究发现,2018届毕业五年后在公办中小学从教毕业生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群体月收入为8678元,比本科生群体(6568元)高出2110元。研究生学历群体的就业满意度(86%)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1%)也要优于本科生从教群体。这意味着,学历提升也让从教群体有了更高的就业质量。
来源: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
部分观点来自合肥金智总经理、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