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西部就业比例上升,为何成都、西安、重庆最受青睐?
金智新闻|2023-10-13|第 次阅读
在西安就读的2024届硕士毕业生张浩(化名),早早开启了自己的求职之路。然而,自6月中旬开始投递的简历却多数石沉大海。
“因为我本身就是西安人,所以主要求职目标是本地的企业。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竞争力不强,在本地求职还能有些优势,出去找工作可能竞争压力更大,但是目前由于求职结果不理想,也在考虑周边地区的企业。”张浩表示自己并不想走太远,没有考虑去一线城市发展。据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西部地区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增强。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近四分之一选择西部地区就业,较五年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西部生源中近四分之三毕业后留在西部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西安、重庆是西部地区中吸纳应届本科生就业较多的三个城市。
“大学生在一个地区的就业比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西安、重庆一直都是西部吸纳就业的热门区域。大学生选择就业地时,地缘优势、就业市场、经济实力、生活成本、竞争状态、发展空间都是考虑的因素,西部要想引得来、留得住大学毕业生,还需继续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持续改进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上练好内功。”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成都、西安、重庆吸纳力较强
基于国家统计局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标准,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
据麦可思最新研究显示,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西部就业的比例为24.6%,较2018届的23.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从不同生源地看,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均在上升,其中西部生源(即家乡所在省份为西部地区)中近四分之三在毕业后留在了西部就业,较2018届的71.1%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2022届非西部生源在西部就业比例为3.8%,较2018届的2.5%上升了1.3个百分点。
汪张明认为,西部本科毕业生就业量的增加,表明西部主要城市人才吸引力在增强,青年求职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认同感在增强,对夯实西部发展基础,提升发展水平有很大益处。
在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提升的背景下,成都、西安、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吸纳力更为明显。
具体而言,成都、西安就业的外省籍毕业生的占比相对更高,而在重庆就业的外省籍毕业生在近年的占比上升较为明显,2020届至2022届的27%较2017届至2019届的22%已上升了5个百分点。
“这反映了毕业生对西部地区的信心增强。过去由于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人会选择到东部或者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现在西部地区的机会和发展潜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毕业生的目光;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逐渐改善,同样能够增强吸引力。”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面对各地区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西部地区如何能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
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西部城市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应出台更多的人才政策,如提供创业资金、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鼓励人才来当地就业和创业。此外,还可以建立人才库和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据悉,重庆市推出的“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活动上千场,为数万家企业和人才提供服务,并在今年进一步扩大“揭榜招贤”榜单范围,涵盖半导体、航空航天、医药等重点行业领域,部分岗位提供的最高年薪超过100万元,可见引才魄力。
而西安致力于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3+N”国家人才集聚平台,发挥西安人才集团、“人才服务银行”和人才发展基金作用,紧盯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岗位招才引智,并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就业奖励、社保补贴等系列政策支持。
人才作为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吸引人才后更要留住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麦可思数据显示,2022届在西部就业的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74%,相较于2018届的65%提升了9个百分点。但在毕业生就业不满意的原因中收入低占比最高,且在近五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而毕业生薪资高低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袁帅认为,西部城市想要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应积极发展自己的产业和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高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据202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22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19.6%提高到2022年的21.4%。从近年来区域经济运行看,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总体好于东部地区。
来源: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
部分观点来自合肥金智总经理、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